以前写文章的时候都是长篇大论,自己写的累,别人看的也累。比较下来,还是碎碎念挺好,不拘风格,大家也喜欢看。
1丶 垂直电商
垂直电商,不知道这个名词从何处而来,意思就是说聚焦于某一细分领域的。从形式上讲应该能分两类,一是渠道,二是品牌。首先我觉得,这个定位肯定要想明白。凡客为啥没以前风光,活的挺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点没想好。自身定位在渠道和品牌之间来回摇摆不定。渠道和品牌完全是两种思路。渠道解决的是,消费者去哪儿买的问题?品牌解决的是消费者买什么的问题。包括其他的几家,比如鞋类丶服装丶茶叶的,似乎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现在都没什么戏了。相对来讲,酒仙网定位清晰,所以现在还活着,而且活得挺好。
仔细反思,线上和线下好像还不太一样。在线下,只要把地方占住了,周围的都是你的用户。只要自身没什么大问题,用户别人就抢不走,所以线下能容下很多中小微型的企业。沃尔玛牛逼,但是街边小店还是一样生存。但是在线上不一样,线上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强者恒强。大家能记住的电子商务网站,顶多就三五家,常用的网站就一两家,不会再多了。所以当领先者能够提供产品服务,小网站就没机会了。而且强者规模起来之后,成本降低,服务更好,这更加提高了小网站的竞争门槛。比如你平时上某某网站买东西习惯了,只要能买到的你可能都会在这个网站买,不会再去其他什么小网站了。这也是为什么前两年几大平台都迅速的扩充品类的原因。说到这里我现在似乎有点领会强哥当年曾说过的,以后全球只有One Store的意思了。
当然我也并不认为垂直电商就没有机会,天猫京东在牛逼,也解决不了消费者的所有需求。而且上帝也是公平的,你在一方面牛逼了,在另一方面可能就留给别人机会了。
首先要弄明白,到底是做渠道还是做品牌。弄明白之后,一定要坚持,不能摇摆。来回摇摆,把消费者弄糊涂了,不知道你到底干嘛的。垂直电商的机会,就是要特点鲜明,让消费者很容易记住你,让消费者对你产品不同于别家的印象,让消费者认为你能提供他在别处得不到的服务,这样他才能来你这儿消费。
首先做渠道的话,我觉得肯定是有机会的,首先可以树立自己专业的形象。这点上大而全的网站是无法代替的。其次还是得拿产品说话,产品确实好,确实多,而且确实很专业,当然还有价格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在营销上做透,在供应链上做透,在服务上做透。能不能在消费者脑海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及定位?能不能拿下供应链,行业里面的产品我都有,大品牌丶小品牌丶爆款丶主卖丶长尾丶年轻人用的丶老人用的丶男人喜欢的丶女人钟爱的,是不是这些产品都能提供?把这些都搞定了,你就成了依托互联网的强势渠道商了。这是往大里去,如果往小里看的话,我觉得也是可以的。比如就选择有特色的,别人看不上的非常小的细分品类,没人跟你竞争,你做透了,也一样可以。
再来说品牌,其实品牌和电商没啥内在联系,所以也不存在什么电商品牌。品牌是消费者对企业丶产品丶服务丶理念的一种认同,而电商是手段,线下门店也是手段,媒体传播都是手段。但是电商有个好处,就是成本低。很难想象,十年前,一种新服装设计能够迅速传播。顶多也就开个小店,就算是土豪,也就在大商圈开几个旗舰店,已经了不得了。传播有限,覆盖人群有限,品牌的传播成本太高。但是现在有了电商不一样,成本低的已经忽略不计。如果你觉得你的品牌有特点,你开个淘宝店就算起步了。稍微有点资源就可以整的动静大点儿。理论上讲,你的品牌一下子就可以传播到全国。但是这也带来市场的鱼龙混杂,很多人不懂什么叫品牌。在打着品牌的名义卖货,充其量就是一卖货的。当然这个有人不在乎,有人自欺欺人,有人混点名声和金钱。品牌是慢工细活儿,是一种坚持坚守。自己内心的一种理念,只有你自己相信了,别人才能相信。你坚持了,一定有人认可。现在的电商做品牌太浮躁了,没看之前很多热闹的电商品牌都没了。相比较来看,我挺喜欢和看好淘宝里面很多原创品牌的。另外品牌这东西没有线上线下之分,有实力的话,还得做线下。让消费者感知认知,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讲,电商是做品牌的一个切入点,一个捷径。如果这方面做透了,耕耘好自己的事业,别人也是没有机会的,任何人都杀不死你。
当然现在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这TM的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做事儿风格,一帮人忽悠,一帮人相信,一帮人哄抬,都闭着眼睛往前冲。其实做好自己的定位,精准的知道用户群在哪儿,做精准的推送,个性化的推广,坚持自己的用户群,一定是有机会的。如果你的流量都是靠大规模的烧钱烧出来的,而且一直这样,没有变革的思路和方向,那你干脆也别做了,你一定错了,商业的本质不是这样。
2丶 C2C和B2C之争
关于个人开淘宝店创业,也就是C2C,大部分都TM的被马云这厮给忽悠了。马云是个营销高手,各种言论,各种营销。这厮拼命呐喊,绑架电商,让全社会关注,让总理关注,让年轻人都跟着他混。这样就能显示出他的牛逼之处,阿里的牛逼之处。当然不是说马云哪里不对,也不是攻击马云和阿里,我个人也是很崇拜很净重马云的。但是他是商人,他的行为合情合理。只是我们外人都要看清楚本质。
看着无数年轻人,大学生,一出来就做淘宝,梦想着怎样怎样,其实都不靠谱。电商本质上还是商业,还是涉及到很复杂的供应链丶营销丶管理等方面的,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做的,不是谁都行的。而且电商也就是一普通的商业形态,不是金矿,没必要随大流,都过来做了。大家也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
C2C是个人对个人的买卖,就是你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放到网上给需要的人,你需要什么也可以去别人那里找。我认为这对于经营者来说,不是完全的商业形态,充其量就是资源共享互换。是社会资源再匹配的一种手段,不是完全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一天,咱们身边人都开了C店,都一两个人,都整天盯着电脑,有单子了,去外面拿来,再打包发走。你收到的东西,别人也是这样寄给你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对社会的推动贡献在哪儿?社会分工在哪儿,难道社会要回到以前的人人自产,再互相交易?
当天我也不是说C店也一无是处,还是回到上面说的那句话,回归本质,清楚自己的定位。意思就是说,C店低成本,你如果有时间精力,好一点再有一些货源资源,那可以试试,当成工作之余的外快或者生活方式,仅此而已,这是一种,这个可以。或者你想做自己的事业,从C店开始试水,这也可以。把这事儿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的,清楚的知道自身实力,并且有清晰的未来发展规划,这也是一种,这个也可以。
人类发展这么多年,就是从最初的C2C到B2C的,为什么?就是促进社会分工,提高效率,推动进步。B2C是企业对个人,企业能够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更丰富的产品,更低廉的价格。所以B2C一定是未来方向,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就像现在,沃尔玛能给你提供的服务,你对门的邻居是无法给你提供的。
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仔细想想就明白了。马云为啥玩儿了命的要做天猫?拍拍丶有啊出来的时候马云都不急,京东一出来,马云急眼了。为什么马云最近动作挺大,小卖家越来越难生存了,资源在向天猫倾斜?都是这个道理。当我们把C和B的本质弄清楚之后,就没什么好争论的了。
另外还要穿插着说一点,B2B2C,这又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的大零售企业,其实都是做平台的,很少做买卖。什么意思?就是你看国外的零售商,都是我采购进来,再卖给消费者。而中国的大零售商都是不碰产品,我卖场地,卖流量,玩儿的是商业地产。流量吸引来之后,我邀请别人来开店,那我不碰产品,操作多简单,旱涝保收。天猫就是这种,其他的电商开发平台也是这意思。
总结来讲,B2C丶C2C丶B2B2C都会长期存在,但是各自定位使命不同。没有对错好坏,没有谁干掉谁之说。社会要求多种业态存在,发挥不同的职能。
3丶电商本质及O2O
我对电商的理解,就是以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商业行为。而我们现在说的电商,其实很狭隘的,就是网络零售,而且更多的时候基本就是内贸型网络零售,更有很多所谓的电商从业者理解的就是淘宝了。这又回到马云了,这厮直接绑架了电商的概念。之前一直有很多人引用各种名人说过的话,听得最多的好像就是比尔盖茨那句,21世纪如果不电子商务那么就无商可务。首先比尔盖茨到底说过这话没有,就值得怀疑。这种话,就是推销电商概念的人最喜欢的。就算这话比尔盖茨真说过,很可能也不是咱理解的这层意思。人家或许可以话句话说,“21世纪,做生意必须要依托信息化的手段,不然机会渺茫”。其实分析来讲,这么说似乎更合适。
网站是媒介,背后是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采购丶仓储丶物流丶CRM丶营销丶交易流程丶大数据,这一切整合起来才是电子商务。咱看到的网站,仅仅就是一个呈现的窗口,一个媒介而已。
电商有这个渠道和资源,又能整合很多东西,传统的商业模式,从源头到终端,链条太长,而有了电商,就大大缩短了供应链条。这对社会来讲,就是一个变革,就是一个进步。
如果考虑到这一步的话,就知道了,线上和线下就不是对立的,不是你死我活,是商业本质上的不同呈现形式而已。所以以后更多的就是线上线下进行融合。然后我们就可以再换个思路,人类以来,商业环境一直在进步和变革,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是新的产业革命,具有人类里程碑意义的,信息化必然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当然也包括我们商业形态。只不过之前我们没认识信息化的商业形态的威力,当如今我们真正见识到的时候,都惊讶不已,众生百态。当我们冷静下来,这不过也是商业的一种手段和呈现形式而已。所以这时候我们就知道,线上线下一定是融合的,这就是所谓的O2O。只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融合程度不一样,融合的形式不一样而已。再过10年丶20年,传统的企业都会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很多互联网企业都会来到身边,看得见摸得着。那时候线上线下已经没有界限。
但这仅仅也是商业形态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未来还有更新的技术,来进一步变革我们的社会,变革我们的商业形态。
4丶关于低价及促销
这里咱们就只讨论流通,我们探讨的是流通领域的效率,社会的成本和效率。对于某些品牌,奢侈品商来说,价格和成本丶效率无关,这不在讨论之列。
作为社会流通,就是产品从上游源头到终端消费一整个链条,商业追逐的就是效率提高,成本下降。这不管是对整个社会还是对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来讲,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说,提高效率丶降低价格是大家的共同追求。
降低价格一定是要求提高效率的基础上的,如果效率没有提高,而低价销售,或者低价不能促进产业升级,效率提高,纳闷这种低价一定是不健康的。最近看头脑风暴,陈晓,就是国美前总裁那个陈晓,他说电商的低价促销是鸦片。想想他总结的还是挺有道理的。现在大家打价格战,大平台互相打,淘宝小C店也互相打。大家依靠低价吸引用户,提高销售额,有时候确实很有效果,数据很好看。媒体再一报道,还很风光。其实这样都是不健康的,对每个环节,包括厂家丶经销商丶卖家丶顾客都是一种伤害。没有利润的话,供应链难以维持,难以做到产业升级,难以提升服务。但是大家沉迷于价格战之中,总以为我以后会好。这种伤害,对淘宝C店小卖家来说,尤其严重,很多人都难以维持,推出电商行业。对于大平台来说,比如线下国美,线上京东,依靠低价起家,但是规模起来之后,带来效率提高,肯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再回归商业本质,产业链能够维持,一定不是靠低价(亏本)驱动。如果只能通过低价,亏本来做的话,那么就没有意义。这种商业形态难以维持的,必将被淘汰。有个比喻,如果只会依靠亏本低价来吸引用户,那就如同女人只能靠肉体来吸引男人一样,终将溃败。
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而降低价格,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能吸引用户。就像家电连锁代替百货卖场一样;可以通过独特的营销,建立自己的定位,打造自己的独特价值,来吸引用户。比如风格明显的几大淘品牌;再比如自己提供划时代的产品,比如苹果,当然这不是人人都能学的。还有些在我们身边,小卖家可以做的,做好产品,把产品做到极致,适当整合一些营销手段,要是还能有一些品牌的思维就更牛了,就能摆脱纯粹的低价竞争阶段。
当然亏本低价不是不能打,而是要适当,自己有个清晰定位,做不做,做多少,做多久,怎么做,都要有考虑。用好了,亏本低价也是一种营销手段。但是这只是保健品,偶尔吃吃可以,别当饭吃。而且别只知道亏本低价。
ps:最后在零散补充几点
① 现在互联网思维很流行,做什么都互联网思维。
② 现在好像市场上流行复古丶简洁的设计风格。
③ 这些都是我的思考,想法,给大家提供一个讨论的思路,并不是说我的都是对的,也就是我一家之言,就是希望提供一个探讨的思路。
④ 借用名人的一句话,任何一个BBS里,SB只是一个浓度问题。 以前遇到这种,我还比较激动,现在已经比较淡定了,遇到了直接忽略。